顾逸东院士对我国航天科技和空间科学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报告中,顾院士结合自身多年的科研与工作经验,向学生们全面细致的讲解了空间科学与应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空间站科学与应用发展展望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报告中,顾院士结合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应用实例,对载人航天工程中所做的应用研究做了细致讲解,报告涉及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小卫星、空间机器人、空间机械和机构技术、激光能量传输、空间增量制造等前沿研究项目。在我国空间实验室方面,天宫一号为我国拓展空间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的空间站具备舱内外实验条件,有天地大系统支持,由中继星测控,能够实现全球覆盖,整体设施非常齐全,这使得高能宇宙辐射和暗物质探测、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微小卫星实验等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顾逸东院士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围绕载人航天发展及现状,回顾了神州飞船和空间实验室上开展的各种试验及其结果,并介绍了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应用计划。翔实的资料、生动的介绍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听报告,新主楼第一报告厅座无虚席。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顾院士解答了多名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们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顾院士介绍到,北航作为空天信特色高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航天工程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最后,高等工程学院院长马齐爽对顾逸东院士表示感谢。马齐爽教授认为,报告中前瞻的思想和尖端的技术加强了我校学生的航天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于提升学生对空间科学与应用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把握机遇、勇于创新,积极投身我国航空航天事业。

    本场报告会是空间应用科教创新基地的揭幕活动——“太空讲堂”的首场讲座,该基地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成立,作为校所联合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旨在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太空应用科教创新基地设立了“太空应用机器人协同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并筹划开展了“太空讲堂”系列活动,后续还将积极探索新的形式,推进基地的发展,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为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报告人简介:

    顾逸东,院士,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委员,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领导建成了中国高空气球系统,取得重要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1994年4月,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99年4月,兼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任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承担空间科学战略研究,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载人空间站工程应用任务关键技术前瞻性研究等。

上一篇:《计算机系统》学科前沿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篇:高等工程学院召开人才培养院长研讨会